目前,推行垃圾分類的眾多城市中,其基礎設施設備的配備主要還是集中在源頭分類投放設施上,終端的分類處置設施尚未配套,這也是造成很多垃圾分類試點地區前端分類后端大雜燴現狀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極大地打擊了公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就目前發布的“‘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意見征詢稿)”可知,“十三五”期間,財政將投入86億元用于垃圾分類示范工程建設,重點建設與垃圾分類相匹配的終端處理設施,建立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相銜接的收轉運體系。提高公眾垃圾分類“參與率”,獎懲并舉是方向
經過15年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公眾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認同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垃圾分類的參與率和準確投放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知曉率”和“參與率”極不匹配,源頭垃圾分類投放工作主要靠二次分揀員完成?!笆濉逼陂g,除了繼續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豐富宣傳形式、增加宣傳頻次),強化公眾分類意識,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引導公眾參與分類的同時,需要考慮獎懲結合,設置合理可操作的懲罰措施,督促公眾準確參與垃圾分類。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以回收促分類是趨勢
國家以及地方十三五規劃綱要均明確要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有效銜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征求意見稿)》也明確要求建立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的共生體系,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有效銜接;加強城市低值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促進再生資源與生活垃圾回收處理利用兩個網絡系統融合發展。所以“十三五”期間,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回收處理體系,以回收促分類將是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一個重要方向。
完善垃圾收費制度,分類計量收費是探索方向
目前生活垃圾的處理收費制度尚未全面覆蓋,收費標準、收費標準均偏低,設市城市和縣城的開征比例均低于80%,近85%的市、縣收費標準定為3~7元/戶?月,僅50%~60%的市、縣的收繳率超過了80%,收取的生活垃圾的處理費遠不能覆蓋其處理處置費用。且針對居民的生活垃圾的處理費計費方式尚未與生活垃圾產生量掛鉤,垃圾收費對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尚未產生關聯效益。針對目前生活垃圾產量日益增長、處理標準日趨嚴格的現狀,完善生活垃圾的收費制度,改革收費方式,調整收費標準,探索分類計量收費等模式將是“十三五”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一個努力方向。